印度之声

标题:【只看海外剧】印度电影完爆中国电影了吗?
内容:《我的个神啊》在中国的火,其实并不太出乎意外,此前在中国火起来的电影还有大名鼎鼎的《三傻大闹宝莱坞》。由于印度与中国在许多地方都有共同特点——同样的人口众多、同样的文化悠久、同样的面积庞大、同样的经济后发,“龙象之争”在各个领域都在进行,电影领域也不例外。










从双方对对方市场的渗透情况看,从《三傻》到《我的个神啊》,印度电影已经在不少中国人心中留下深刻印象,并且已经形成了“表面逗比,实质深刻”的路线,从事实看,这种路线似乎颇为受到中国人,特别是中国中产乃至精英阶层的欢迎——毕竟,我国目前多的还是“表面逗比,实质更逗比”的如《小时代》、《何以笙箫默》之类的电影作品,这类作品是中产乃至精英阶层是有点不屑于看的,而中产乃至精英阶层恰恰正是支撑中国电影市场蓬勃发展的顶梁柱。反观中国影片,则基本无法进入印度市场。









其实,这种情况并不让人意外,与不少中国人认为印度就是落后、保守的观念不同,印度电影业早已跻身世界前列,说是完爆我国电影业并不太夸张。




从历史地位看,印度电影起步之早让人惊讶,印度人在1913年就开始拍摄电影了,只比欧洲晚了一丢丢。




好吧,你说历史不算什么,那从电影数量看,印度宝莱坞每年能生产1000部以上的电影,这个数字不仅完爆中国,甚至是好莱坞的两倍多。毫无争议地,印度是全球电影产量最大的国家。




好吧,可能你还会说,数量不算什么,质量才是重要的。




好,那我们来看看印度电影近年来的代表作的质量。《三傻大闹宝莱坞》是以戏谑的态度批判了印度国内的教育制度,其形式之活、立意之高,都令不少中国观众叹服。而看看我们的同题作品,同样是反映教育制度的电影,我们有什么?别跟我说《花季雨季》了吧……事实上,近年来比较成功的被搬上大小银幕的教育题材影视作品,还得数根据韩寒成名作《三重门》改编的同名8集电视剧,但就是这么一部批评应试教育的作品,整整被雪藏了三年才终于登上了央视的荧屏,原因你懂的。而且的电影作品如《十三棵泡桐树》、《高三》等,均没有取得真正意义上的票房成功。




至于说到《我的个神啊》这类宗教题材的电影,我国更基本就是零分,原因你也懂的。









而在电影立意上,我们更是没法比,就在我们的导演们还在醉心于要不就是烧钱玩大场景,要不就是装逼装出青春片,再要不就是炒综艺概念赚大钱的时候,印度电影已经能够自如地在喜剧中反思教育制度、探究宗教终极意义了。而且印度的这些佳作都有深厚的印度文化为底蕴,影片中出现的喜剧的梗、以及歌舞表演形式,都是具有浓厚印度本土特色的,但反映出来的思想潮流却是十分现代的,“印学为体,西学为用”的特征十分明显。这两方面的结合,使得国际观众既能从电影中感受印度的异国风情,同时也能感受到影片与自身的价值观相通乃至共鸣。印度电影已经有了自己的国际形象和品牌调调。




据统计,去年北美外语片票房前 10 名中,有 5 部来自印度。




反观我国的电影,什么时候才能输出某种价值观呢?或者更尖刻地说,是什么时候才能有自己的价值观呢?









当然,我们的电影业跟印度比也并非一无是处,摩摩觉得我们的女星更出色。印度男女不平等的社会氛围则让女性在电影界的发展颇为受限。好歹,我国的美女们还能走(ceng)走(ceng)红毯呢。




而我们的电影业人士对印度这个对手似乎还不那么理解:更妄论重视了。以《我的个神啊》为例,国内上映的版本,照例会有所删节,但删掉的是什么呢?你可能以为应该会是涉及宗教、民族等敏感问题的片段?其实真不是,要是这么敏感,我们就干脆不会引进了。据媒体报道,电影引进方的华夏公司工作人员表示,影片中被删的主要是15分钟左右的“没有必要的”歌舞片段,使得影片情节“更加紧凑”了。但是稍微对宝莱坞电影有所了解的人都知道,印度电影中的歌舞真心不是单纯的音乐表演,它就是电影情节发展的一部分。引进方那样的删节显然是不合适的。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时候,我们对亚洲电影曾经有这么一句总结:“中国电影新闻简报,越南电影飞机大炮,朝鲜电影又哭又闹,印度电影又唱又跳。”而现在,亚洲的电影业已经有了长足的发展,印度电影已经有了自己的调性,韩国在男神造神文化方面颇为纯熟,而日本也能在奇葩甚至畸形美学方面有一些成就了。如果我们继续固步自封,沉醉于自己的“市场庞大”,那么被封为“脑残帝”的泰国电影超越我们也未必就是天荒夜谈了。
 
评论(0)条
发表评论

管理登陆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