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之声

标题:关于印度电影,你不知道的 9 个真相
内容:  真相之一:不是每部印度电影都得跳舞,人们也不爱跳广场舞
  歌舞在印度人生活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正如功夫之于中国人、卡拉 OK 之于日本人一样,因此印度电影中也有大量的歌舞情节,一方面是为了拉长电影时间(让观众感到花钱够本),另一方面,没有歌舞的电影对印度观众来说就像西餐化了的糖醋里脊一样让人不适应。不过,正如西方人怀着 " 中国电影都是功夫片 " 的误解一样,我们也往往认为印度必须含有歌舞元素的电影。
  而印度人本身也不会随便起舞,他们会将歌舞视为不可登大雅之堂的娱乐,在生活中也不会随随便便就跳起舞来。除非亲友聚会,一家人乘着酒兴且歌且舞,或者在影院看到兴奋时一同起舞,生活中的印度人并不跳广场舞,在其他社交场合随便歌舞的人也会被视为怪人。


  在进入 21 世纪前后,宝莱坞最著名的三位演员被称为 " 三大汗 "。

  真相之二:印度现在最红的演员是三汗、一汉、一马
  在印度,最红的演员还不是我们所熟悉的伊尔凡 - 可汗(《蜘蛛侠》、《少年派》)。在进入 21 世纪前后,宝莱坞最著名的三位演员被称为 " 三大汗 ":沙鲁克 - 汗(《宝莱坞生死恋》、《阿育王》);阿米尔 - 汗(《三傻大闹宝莱坞》、《我的个神啊》);萨尔曼 - 汗(《完美的爱情》、《通缉令》)。三人历年均有入选 " 宝莱坞前三强 ",不过三大汗天王称霸的格局已经在进入新千年后受到新兴演员阿克谢 - 库马尔和赫里尼克 - 罗斯汉挑战。
  一身肌肉的库马尔和被称为 " 宝莱坞史泰龙 " 的赫里尼克 - 罗斯汉都是跟随观众审美趣味崛起的年轻男演员,粗犷健美的外形更符合年轻印度观众的口味。事实上,宝莱坞如今已经是 " 三汗 + 一汉 + 一马 " 的时代。美貌且演技好的印度女演员灿若繁星,反而因为如此,在印度很少有长青女演员,在女演员里更多是呈现出四季交替的当红明星,像 " 三大汗 " 一样多年称霸的并不多见。
  真相之三:歌舞中的演唱是其他歌手配的,对此观众心知肚明
  对中国观众来说可能较难以理解,印度电影里的舞当然是演员跳的,歌却是专人配的,关键是,对此观众们心知肚明,他们明确地知道演员们嘴里唱出来的是别人的声音——那个配音的歌手也是观众们心目中的大明星,他们的名字会出现在片头的显著位置,有的粉丝会特地买票去看烂片,只是因为他们喜爱的歌手为这个片子配了歌。印度观众对音乐作者的尊崇足可以让中国音乐人嫉妒,在印度,电影音乐的作曲者也是家喻户晓的明星人物,他们的作品甚至可以决定一部电影的票房。
  即使是像阿米尔 - 汗一样拥有影视、歌唱、主持等多重才华的艺人,在电影的歌舞桥段,仍然需要专业歌手配音,这更多是沿袭了好莱坞早期歌舞片的做法。阿米尔 - 汗曾经在采访中亲自证实,并非每个宝莱坞演员都能歌善舞,歌舞技能也不是录取演员的必备考察项目。
  真相之四:印度也有 " 金鸡百花 " ——印度电影观众奖
  印度电影观众奖(Filmfare Awards)是由印度《电影观众》杂志颁发的奖项,是印度电影中的 " 金鸡百花 "。这个奖从 1954 年开始,每年评选一次,除了最基本的影帝、影后、最佳导演、最佳影片等,还有颇具印度特色的 " 最佳男性演唱者 "、" 最佳女性演唱者 " 奖项,从 2007 年开始设置 " 最佳反派就奖 "。当红一哥沙鲁克 - 汗曾经获得过至少 8 次最佳男主演 / 男配角," 宝莱坞史泰龙 " 赫里尼克 - 罗斯汉也有过至少 4 次获奖经历。
  真相之五:" 宝莱坞电影 " 并不等于 " 印度电影 "
  宝莱坞(BOLLYWOOD)是印度最为重要的一个影视工业基地,名字来自好莱坞(HOLLYWOOD)。宝莱坞位于印度孟买,头文字 B 正是来自于孟买的旧称 Bombay。但宝莱坞并不是印度唯一的影视产业基地,将 " 印度电影 " 统称为 " 宝莱坞电影 " 也是不严谨的。在宝莱坞之外,印度还有托莱坞(TOLLYWOOD)、考莱坞(KOLLYWOOD)和另外两个语种的影视工业基地,制作南印度语言影片。这其中,宝莱坞以歌舞类电影见长,广受印度观众欢迎,也担负起了大部分对国外输出印度文化的责任。
  真相之六:23 年前就已经有印度导演获得奥斯卡终身成就奖
  在 1992 年的第 64 届奥斯卡金像奖上,印度导演萨蒂亚吉特 - 雷伊被颁发终身成就奖。在艺术成就上,雷伊因流畅自然本土的风格已经与日本导演黑泽明相提并论,他热衷使用北印度方言拍摄,这也影响了台湾导演侯孝贤等一代人。雷伊一生获得四次金棕榈奖提名,他利用业余时间在简陋摄影棚里拍摄的《道路之歌》获得了 1956 年戛纳电影节的评审团特别奖。
  真相之七:印度电影很长是为了让观众觉得 " 值回票价 "
  很少有印度电影不足两个小时就结束了,动辄三四个小时的片长让在印度观影成为一种非常隆重的仪式,尽管印度影院的票价比起中国来简直跟白捡的一样。大量的观众整下午、整晚上都呆在电影院里,他们非常投入,与电影内容热烈互动,或鼓掌、或爆笑,与影院里异常冷静的中国观众也形成对比。在影院,印度观众享受的不仅是观影乐趣、互动娱乐,还有影院提供的一下午免费空调。如果这个过程被缩短到三小时以下,很多人会认为没 " 值回票价 "。印度电影中的表演者通常被称作 "paisa vasool",也有 " 买得值 " 的意思。
  印度观众将整个观影过程视为一项娱乐活动是造成印度电影特色的原因之一,印度电影完全实现了 " 娱乐造梦 " 的功能,时间长、歌舞多,闹剧、恐怖、爱情、政治等等元素都被揉进同一部电影,帮助不同阶层的观众躲过真实生活,拥有梦幻般的三四个小时。探讨宗教和社会问题的电影也被视为良心之作,但反映真实印度底层人民生活的电影不受欢迎。
  真相之八:如果正义没有扳倒邪恶观众会不服气
  一部典型的宝莱坞爱情喜剧,多半是有这样一个公式:一个弱小 / 穷苦 / 贫贱的男主角,爱上了一个美貌 / 家境好 / 有才华的女主角,而女主角此时已经有了一个英俊 / 多金 / 地位高但为人不善的未婚夫。男主角与女主角之间萌生的好感被女方父母发现,未婚夫对男主角下毒手,女主角识破未婚夫的真面目。经过不屈的抗争,男女主角终于在一起,然后他们带领整条街的人一起表演了一段歌舞。
  这个公式能够套到任何一个题材里,讲述几乎所有种类的主题。印度电影中混合了歌、舞、三角恋、喜剧和惊险场面,中间还给观众留出中场休息时间。在印度观众的认知里,如果男主角所代表的正义力量最终没有战胜邪恶(坏心未婚夫或固执父母),他们就会觉得电影还没结束。
  真相之九:印度电影也会遭删减,且不会跟导演商量
  印度电影是有观众分级的,然而这并不代表印度电影不会遭到删减。所有在印度公映的电影,都要经过印度电影审查委员会审查通过。印度的电影分级制度共有四级:U 级老少皆宜,可以含有少许戏剧性暴力;UA 级,12 岁以下儿童由观众陪同观看;A 级,成人级,18 禁;S 级,仅限特殊人群观看。
  印度电影审查委员会负责给公映电影评级,一般来说,电影的评级会影响电影票房。送审的电影中有不少需要删减, 很多导演是在首映之后的电影院里才知道自己的电影删减结果。
  附加福利:推荐高能印度电影
  《功夫小蝇》(Eega):一个印度青年附身苍蝇获得了超能力,变成苍蝇侠,他对骚扰自己女神的恶势力展开了疯狂的报复。
  《燃情迈阿密》(Dostana):两名直男壮汉为了租下便宜公寓谎称自己是同性恋情侣,然而他们住进去之后才发现房东是个漂亮女孩儿,两人都对女孩儿怦然心动,可是他俩都已经出柜了……
评论(0)条
发表评论

管理登陆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