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之声
标题:印度不丹之行——说点途中的趣闻
内容:
在印度,先后有两位中文导游为我们服务,一位叫小七,一位叫小叶。“不可思议的印度”是小叶说的,小叶还会说两三句成语,小七则一句成语也不会。中文对他们而言,实在太难,所以,听到小叶说出四个字的成语,我们全车人都为他鼓掌。
左边就是小七
看到小七突起的肚子,我决定相信他说的,吃咖哩会增肥。
他们的中文都是在德里大学里学的,学完之后,他们都先去工厂做翻译,后来看到中国游客越来越多,于是改行做了导游。
他们都是印度教徒,小七同时也是佛教徒,这跟他的家乡有关,他的家乡在菩提伽叶,是佛祖释迦牟尼悟道之处,离那棵神奇的菩提树只有几百米。小七和小叶的信仰与传统让他们长年茹素,牛奶可以喝,但肉食和鸡蛋都是坚决不碰的。按照传统,烟酒也不可以沾。但小七说,毕竟出外工作,又是服务行业,喝酒就是少不了的,但回家时,父母要是知道了,会骂的。
他们最常挂在嘴边的,就是“传统”两个字。
他们按照传统,结婚都不是自由恋爱,而是父母之命。印度的种姓制度虽然在印度宪法中是被废除了,但是在实际生活里,废而不止。
小七和小叶都是第三等级吠舍,第一等级是婆罗门,传统里神职和教师都只能由婆罗门来做,第二等级是刹帝利,他们充当着国王官员军队警察,第三等级吠舍,是平民,从商,第四等级首陀罗则是做苦力的,没有什么权利。再往下,还有一种贱民,是不可触碰之人。
在现代社会的冲击下,这种职责划分已经越来越被打破,比如印度总理莫迪就是第三等级吠舍。甚至政府要求大学招生对第四等级首陀罗有特别比例的优待。
然而,婚配却依然严格。小七曾经谈过一个女朋友,但因为是婆罗门,所以不得不分手,最终只能按照父母的要求,娶一位和自己同一等级的女子为妻。问他,如果年轻男女不愿意听从怎么办?小七说,这不是个人的事,这是家族的事,是整个村落的事,甚至发生过为不同等级的男女恋爱而杀人的事情。所以,除了大城市中有极少部分男女青年渴望打破传统,大部分印度青年男女还是不得不听父母的。
不过,我们有一天碰上这两位,坐在吉普车上谈情说爱,下着大雨,依旧情意绵绵,完全不受影响。
更有意思的是,印度与中国相反,男方家庭娶亲基本不花钱,女方家庭需要准备嫁妆,所有婚礼所需,都是女方准备。有儿子的人,是不是眼睛都亮了?
我们毕竟是团队旅游,走哪儿都有导游和大巴跟随,对印度的距离感,也让我们不敢轻易去接触陌生人。到了景点,就会围拢一些孩子来乞讨,还有抱孩子的妇女。有时,团里的叔叔阿姨不忍心,会给他们一些零钱,或是给他们一些零售和饮料。在一处餐厅附近,一家子四兄妹,瘦瘦小小的,最大的可能也就五六岁的样子,冒着大雨表演钻铁环,然后伸手要钱。领队张伟说,他看了真心疼,让他想起了自己两岁的女儿。
小七说,印度现在最大的问题,其实是贫富分化。
我们经过富人区,经过使馆区,那里道路相对整洁干净,也经过贫民区,我甚至不好意思举起相机。
我们头一天就碰上下雨,才下了一早上,德里的街道内涝已经相当严重了。
内涝严重,路就更堵了。德里的堵车,简直是家常便饭,而且不存在高峰低谷,甭管早上晚上,一律堵车,各种车辆穿梭其间。小叶一直劝我们耐心,他说,德里不算堵车,孟买才是真堵。而且,他一直强调“我们印度,就是喜欢慢慢来,你们中国人太着急了。”
仿佛为了印证他的话,一个骑着三轮车的男子,车上坐着几个孩子,挡住了我们的大巴,司机向他按了喇叭,那男子大笑着一边骑开一边冲司机挥手,司机也笑着冲他挥手。按照中国人的思维,我几乎要以为这个男子和司机是熟人呢,否则,要是中国司机,哪里还会笑着挥手,非破口大骂不行。
阿格拉比之德里,就更差了。在阿格拉,正好经过伊斯兰教徒的聚居区,碰上他们的斋月集市,人们穿着漂亮的衣服来赶集,集市就在道路两旁,非常像中国八九十年代的小县城。
团里有些年纪的叔叔阿姨都说,看到印度的街道,想起二三十年前的中国。不仅是街景让人想起从前,还有一件小事,也是个证明。有一天,我们开在高速路上,那是一条私营企业建的路,要交过路费。但前面有一辆小车挡住交费口,正跟收费站的工作人员交涉什么。小七下去询问,然后上车说,这辆小车里坐着的是位领导,不愿意交过路费,只不过200卢比,也就是20元人民币,小七对他说,我给你两百卢比,你们赶紧开走吧。那人说,这不是钱的事。车上的领导正在打电话。我们听小七说了之后,都大笑起来。可是,我心里却隐隐觉得,我们笑的,并不是现在的印度,而是从前的自己。
印度有六大宗教,我们去了锡克教的神庙。这里有一个十分特别的地方,那就是免费大食堂。不论穷富,只要你是锡克教徒,都可以来这里帮忙做饭,也可以来这里领食物。我们这些游客都可以动动手兼动动嘴。
唯一的要求是,进去之前脱鞋脱帽,戴上他们准备好的头巾。当然不是锡克人自己围的那种大大的头巾,只是象征性的一块布,包住头发。呶,就是这个样子的。
我就不上自己的照片了,太丑,不忍直视。我笑称,我们都是黄巾起义军来着。
在这里,大家还可以领圣餐,右手叠于左手上——啊,我忘了是右手在上,还是左手在上了——反正你看前面的人怎么做,照着做就行。那是一种甜甜的象核桃糊一样的食物,很好吃,不过只有小小的一口。呃,手里有吃的,顾不上拍照了。对不起。
在这里,有好些小孩子,对我们的相机或手机十分好奇,一再对我们说“take the photo”,他们看到自己的照片,开心的不得了,拍了还要拍。不过,团里的熊爸爸说,他们除了要拍照,还要熊爸爸的手表来着。
在印度,吃的东西全是咖喱味儿,这一点不假。其实呢,旅行社为我们的安排已经很周到了,我们去的餐馆环境很好,还准备了一顿印度餐,其它时间是中餐。小七和小叶都问过我们,这里的中餐怎么样?我们只好叹息一声说,有一点点中国味儿,只是一点点。
餐馆大门
来,看看正宗的印度餐是什么样。看着一团浆糊,其实吃着还好,总比印度厨师做出来的中餐强。他们说,德里没有中国人开的餐馆,没办法了。
回到中国之后,我们从上海回南京的路上,半路停靠在阳澄湖服务区吃午饭。团里的王叔叔说,服务区的饭餐太好吃了!
评论(0)条
发表评论
管理登陆
返回首页